找到相关内容6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解读《正见经》(续1)

    原因,是为了方便修观,因此简化五蕴中的受、想、行、识蕴为名法,色蕴则是色法。这不是基于反对,而是目的不同。  《俱舍论》提及缘起中“色”是色蕴,“名”是五蕴中的后四蕴,这样的解释与经典不同。早期汉译大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3852554.html
  • 现代禅的戒律观(2)

    ”限制的可能性,以及学人进一步了解及实践“在履行责任义务中迈向涅槃解脱”、“在吃喝玩乐中修观空性”、“从自我实现到禅定解脱”……等诉求的具体内容。   更重要的是,在善知识以及同见同行的师兄弟朝夕相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3153229.html
  • 佛教的自我教育与生活实践

    四上说:“故历二十五法,约事为观,调粗入细,检散令静,故为止观远方便也。”(《大正藏》第四十六册,第三十六页上)人不是一坐下来就可以入定、修观,通常是一坐下来之后,就呈现昏沉或意念纷飞,甚至于种种不适...

    觉启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4353617.html
  • 唯识学——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看了两个禅宗公安,就要无分别。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,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,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,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。所以先要分别,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,再进一步修止、修观,...所以唯是现量。   (3)性类:因为平智的体是无漏的,所以平智唯是善性的,是无漏的善性。   (4)相应受:平智唯是舍受,因为在因位无寻伺心所相应,不藉此修观,即无因修观地地升进而引出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753817.html
  • 唯识学九大要义

    颂曰:“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。依境无所得,识无所得生。”我们的心,被限制于根、尘之中,前者为能执,后者为所执。修观,就是以所学正见去观察境界,照见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的本质。  心有两个层面,一是能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3454279.html
  • 中印禅宗史讲义(2)

    腭,而收摄语言、心思、呼吸,由是修观而见大梵也“。《慈氏奥义》的颂云: 思念既止寂,善恶业皆息,以彼清净灵,居此自我域,乃可得享受,至乐永恒福。 第三个层次是最后的解脱,将体内气脉引导至头顶,与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15854353.html
  •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

    天台学含有极丰富的唯心思想,但此唯心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呢?这是我们进一步所应追求的。如就妄心观境的观心论加以考察,无疑这是从修观的便利上来的,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,实是远从龙树思想演化而来。我们知道:华严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4154818.html
  • 论天台一念三千

    如是。若欲观察,须伐其根,如灸病得穴。今当去丈就尺,去尺就寸,置色等四阴,但观识阴。识阴者心是也”[4]。此处既告诉我们心的重要,又指点我们修观必须“但观识阴”。以心统摄诸法之构成原理、因缘法则,使...

    利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3654883.html
  • 《教观纲宗》指要

    摩诃衍之初门”。此教“诠无生四谛,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,理六度行”。所修观为体空观,谓当体即空,巧含中道,故通教亦名含中之教。  通教的根性是界内利根众生,正为菩萨,旁通二乘,其行位断证是以《大品般若经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0754985.html
  • 意根的误解与佛教唯心论批判

    无情色法)生识是唯物论,这是机械思维的结果,不是如实善观的结果。如实善观,就是在缘起动态中观察(注意:有禅观实修的人一定有刹那定的经验。为什么要出安止或近行定依刹那定修观呢?原因就是所观的诸法缘起相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0556393.html